贺家坪村位于武都区桔柑镇政府以南半山4公里处,全村139户470人。近年来,贺家坪村利用本村为油橄榄适生区的山地优势,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油橄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效益显著提升,油橄榄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栽植面积达2900余亩。2023年鲜果产量335吨,产值234.5万元,户均收入约1.68万元,人均收入约0.5万元。2023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6万元,油橄榄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65%。油橄榄已成为全村群众持续增收的“黄金果”“致富树”。 一是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在“铸链”上固支撑。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抢抓“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在发展油橄榄产业上坚持“五个结合”(即:把发展油橄榄产业与规模化建园相结合、与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相结合、与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与发展林业经济相结合、与推广应用科技培训和综合管护相结合),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激励群众全面发展,通过专业队、组织群众、大户流转等多种栽植方式,弥补断档空白,连点成线成面,不断夯实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基础。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实现了全覆盖,使荒山荒坡披上绿装,不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极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抓好综合管理落实,在“强链”上增效益。坚持把油橄榄产业作为贺家坪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着力抓好引种试验、良种繁育、规划建园、栽培管护等工作。全面落实秋冬季经济林综合管理“五个一”措施(整形修剪一次、主干涂白一次、施肥灌水一次、病虫害防治一次、果农培训一次),加大高接换优力度,鲜果产量逐年递增。同时,在区林草局、油橄榄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油橄榄综合管护技术培训,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群众已普遍掌握了品种鉴别、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嫁接换优、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知识。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补链”上下功夫。为进一步推动油橄榄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完善贺家坪油橄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先后建设田间路5条8.2公里,修建单轨运输线650米,方便了群众管护和鲜果运输,有效解决了群众采摘运输难的问题。同时,实施了贺家坪片油橄榄田间配套灌溉工程一期,建成150立方米蓄水池1座,50立方米蓄水池2座,埋设管道3200米,可自流引水灌溉1万亩,解决了基地灌溉问题,促进了油橄榄产业提质增效。 四是健全产业组织体系,在“延链”上聚合力。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及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抱团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区内最大的油橄榄加工企业陇南祥宇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鲜果交售协议,采取合作社统一交售、企业现场收购方式,定点定时收购鲜果,解决了果农产销的后顾之忧,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带动、整体推进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科技公司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帮扶群众推进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油橄榄已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支柱产业。 武都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油橄榄以来,经过引种试验、丰产示范、规模开发、产品研发、科技提升五个阶段,目前在地处北纬33°黄金产油带上,建成了百公里油橄榄示范长廊,涵盖了白龙江流域的28个乡镇,惠及4.5万农户21万人,累计发展油橄榄63.58万亩,占全国的35.8%。年产油橄榄鲜果5万吨,占全国的90%,年产初榨油7500吨,占全国的90%,综合产值35亿元。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为实现群众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橄榄产业绿了青山,鼓了群众的钱袋子,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支撑、生态化增收的新格局,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生态优、农村美、农民富的良好局面。(甘肃省有关部门供稿) 来源: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