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成都拥有森林面积867万亩,是耕地面积的1.8倍。郁郁葱葱的森林,不仅是涵养水土、调节生态的“宝库”,也是大自然的天然“粮仓”。如何依托这一绿色资源宝库,更好地向森林“要粮食”“要食物”“要效益”?成都市另辟蹊径谋发展,让“远嫁”过来的地中海油橄榄,绿化了山岭、富了乡亲。
2009年,成都市金堂县从地中海国家引进适种油橄榄。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四川油橄榄种植面积已接近6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金堂的油橄榄种植面积近8万亩,去年产量超1.1万吨。那么外来的油橄榄是如何适应了成都水土的?技术难题又是怎么破解的?
地中海油橄榄“远嫁”成都
沿着山路一直往山顶走,就会看到一栋西班牙风格的庄园式建筑,从这里能俯瞰成片的油橄榄树。在一棵接近2米高的油橄榄树前,四川西中油橄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小林正在为这棵新育种的油橄榄树做“体检”,测量“胸围”、查看树叶生产情况。期间,他与远在西班牙的公司创始人曾湧通了个电话,“这是我们最新培育出的品种,前几天曾湧刚去马德里理工大学与玛利亚教授交流过这批正在培育的油橄榄树的生长情况。从目前枝叶的发育情况来看很乐观,希望今年能有不错的挂果。”
“那里的油橄榄产业发展很好,如何把油橄榄引到四川,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曾湧介绍,西班牙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与成都接近,2002年开始,他便在西昌、广元、达州等地选址,打造油橄榄种植基地。最终于2009年,他将5000株西班牙油橄榄树种阿贝基娜引种到金堂县。“金堂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都非常适合种植油橄榄。”
吴小林介绍说,随着公司在当地引种开展现代化规模栽培,经过多年连续观测检验,阿贝基娜、皮瓜儿等品种表现优良。金堂县也开始规模化推广种植油橄榄,“如今金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7.73万亩以上,2023年产量超1.1万吨。其中,我们自有园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量上千吨。”
此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油橄榄产业逐渐被当地农户接受,该产业也带动中江、仁寿、简阳、内江等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吴小林表示,“油橄榄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不仅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绿化了山岭、带动了旅游发展。”
把实验室“搬进”马德里理工大学
“远嫁”而来的油橄榄如何适应成都水土?吴小林认为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国家,那里属于冬雨型气候,“油橄榄喜阳,不同品种对日照、土壤、降雨等气候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而金堂与之不同的是雨热同步,这里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对油橄榄的抗真菌性要求较高。因此,我们需要在油橄榄品种基因的选育方面不断加强,避免其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水土不服”会导致油橄榄不开花结果,产量降低。吴小林介绍,“第一批引进的5000株阿贝基娜,经历了近10年时间‘驯化’。所谓‘驯化’,通俗理解就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等环境,在油橄榄的生长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手段人为辅助其成长。这样做的目的是选出适合在这里种植的品种,以实现丰产优质。”
为了更好地选育丰产优质的油橄榄品种,吴小林及其团队没少下功夫,他们在国内、国外同步开展育种研究工作。“我们和马德里理工大学合作,借鉴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同时会把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培育、适合本地量产的油橄榄新品种与对方交流技术经验。油橄榄以技术交流、引种等方式‘串联’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东西方油橄榄交流圈’。”此外,公司还与国内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系列油橄榄衍生品开发,其中包括橄榄酒、香皂、精油等。
(孙立国 武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