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橄榄之城——甘肃陇南
分量有多重?
足足48年
陇南油橄榄的引种、推广、产业化,
从0到1,从1到100......
他们具有这样一种“筚路蓝缕”的精神,
或者应称其为“信念”!
本期我们来晒晒秋
就把陇南油橄榄尘封的历史,
趁着秋天,拿出来好好晒一晒。
当阳光穿过树叶,
时间的隧道邀你走进这段旅程。
01#
引种试验阶段
1987年6月,在城固县委书记李国桢同志帮助下,由城固县林业局长淡克德同志陪同,赴武都县实地考察。
1975年
在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的倡导下,首先在陇南种植了12亩186株油橄榄,并于之后建起了种植园。
1986年
在建园后的第7年,原汉王乡林场的油橄榄终于开始挂果。
1989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派遣油橄榄专家协助项目规划实施和种植,橄榄油加工和技术培训。以徐纬英为首,专家组成员有邓明全、俞宁、彭雪梅、崔大同。这些同志从1990年起与武都县林业局油橄榄工作站同志一起,手把手地传帮带,共同建立了两水镇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和榨油厂一座,油橄榄苗木繁殖圃等。同时,由彭雪梅、邓明全从湖北省林科院引种油橄榄扦插生根苗,建立了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
02#
示范推广阶段
从1994年结果开始,先后有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美国、日本、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家的油橄榄专家专程前来大湾沟专题考察;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关注者也纷纷前来参观;这里成了全中国的油橄榄中心。
1990年
武都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建设启动。历经3年,栽植佛奥、莱星、皮削利、皮瓜尔等18个品种2500株。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油橄榄产量远远高于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产量标准,达到了地中海高产水平。其中有7个品种比地中海原产地早挂果4年,开创了油橄榄在中国种植4年结果的新纪录。
1997年
武都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
1998年
由于武都区引种油橄榄的成功案例,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为一级适生区。
03#
产业开发阶段
武都区大湾沟油橄榄站、武都区将军石油橄榄科技示范园先后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948项目试验基地”,被中国林科院确定为“全国油橄榄种质资源及丰产栽培研究基地”,武都区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标准化示范基地”。陇南市逐步引领、中国油橄榄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2000年
武都油橄榄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05年
武都油橄榄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4年
陇南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
2017年
武都区发展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涉及4.5万农户、21多万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3.6万吨,可榨油5000吨,实现综合产值16亿元。
时至今日,陇南油橄榄已经毫无疑问成了一个符号。这个“洋果子”变成了中国的“致富果”,在中华的大地上迎来自己的良辰。
而这就不得不提徐纬英教授。择一业,钻一生,让陇南更美好,让生活更如愿,我们应该向这样真正的民族脊梁致敬。
她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油橄榄事业。在国内首批油橄榄引种试验成功后,她走遍全国各地寻找最适宜的水土,经过多次反复考察论证,才确认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至此,这种原产地中海沿岸的果子,才最终在陇南找到了温馨的家。
她的名字,是悠悠白龙江吟唱的歌词,洒下的汗水,已经凝成滴滴金黄色的橄榄油!
进入深秋,便迎来了油橄榄的最佳采摘季,白龙江两岸的山坡上,一个个油橄榄果圆润饱满,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枚小油橄榄,正在向“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在实现产业振兴之时,陇南油橄榄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条高歌猛进的前路中,自2018年成立以来,橄榄时光一直在用商业向善的初心陪伴前行,共同让“橄榄绿”成为陇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